外陰部毛囊炎


「醫生,我的私密那裡,長了很多一顆顆紅紅的,好像痘痘的一粒粒凸起,走路會一直磨到,好痛哦,我的私密怎麼了?」

台灣長期處於潮濕的環境,不論夏季或冬季,女性會容易私密濕悶而長了一顆顆像是青春痘的顆粒,其實這可能就是外陰部毛囊炎。

外陰部毛囊炎正確的名稱叫做「外陰膿皰性毛囊炎」,夏季與冬季都是好發的季節,患者大多數為10幾到20幾歲年輕女性。外陰部毛囊炎其實就是外陰部的皮膚長了「青春痘」,通常都在外陰皮膚的毛囊孔或毛囊周圍產生症狀。外陰部毛囊炎其實跟有沒有性行為無關,但年輕女性得到此症時,往往怕被家長誤會自已有性行為,而沒有及時就醫,持續的搔抓或磨擦,使病症加重。在就疹的病例中,甚至有女性病患的發炎顆粒長到直徑3公分的大小。

【外陰部毛囊炎 原因】

女性大陰唇內側為黏膜組織,外側是正常的皮膚組織,外陰部皮膚與一般的皮膚一樣,有豐富的毛囊及毛髮(陰毛)。由於私密處容易沾染尿液、糞便、白帶,這些液體都夾帶著致病細菌,加上不論是夏季穿著緊身褲子,或是冬季穿著多層厚厚的褲子,都使私密肌膚處於潮濕的環境中,適合致病細菌的生長。

外陰部毛囊炎主要由二種原因造成,其中高溫、潮濕、流汗、搔抓、摩擦都是誘發的條件之一:
一、細菌逆行至毛囊造成發炎
女性私密的毛髮較粗,毛囊孔也較粗大,外界的致病細菌容易沾附在毛髮上,再順著毛髮入侵至毛囊孔及毛囊腺體,當人體抵抗力低下、外陰皮膚因磨擦、搔抓受損時,皮膚表面的毛囊及毛囊周圍就會因金黃色葡萄球菌、表皮葡萄球菌、鏈球菌、念珠菌等致病細菌的感染,引發急性、亞急性、慢性的外陰部毛囊炎。外陰部毛囊炎患者有時會一次長出好多顆粒,尤其在經期,因為雄性激素上升,陰部的分泌物增多,使致病菌更容易跑入毛囊中引起發炎症狀。

二、汗腺阻塞造成的發炎
私密肌膚的毛囊也有汗腺,尤其陰部跟一般皮膚不同的是,一般皮膚分泌汗液的是小汗腺,而陰部有些地方是大汗腺,大汗腺除了分泌水份以外,還有較多油脂的成份,使陰部保持皮膚的彈性,也可以減少走動時磨擦造成的不適。由於油脂成份較多,容易使分泌的汗液堵塞在汗腺開口,造成局部發炎腫起。發炎處如果因為磨擦有小傷口,使致病細菌有機會入侵,會引起更大的發炎反應。

陰部的毛囊炎,由於觀察不容易,有時顆粒會長到很大甚至蓄膿變成膿瘍的情形,並造成局部疼痛時,才會察覺。

【外陰部毛囊炎 症狀】
外陰部毛囊炎一開始皮膚毛囊口周圍泛紅、腫脹,之後逐漸形成小紅皰,紅皰頂部出現小白點變成錐狀膿皰,其中心有一根穿出的陰毛,外觀看起來會有一顆顆像是青春痘的硬粒。膿皰頂部的小白點會逐漸增大,過幾天後白點中央組織壞死變軟,出現黃色小膿栓,再過幾天膿栓脫落,膿液流出,發炎症狀漸漸消退,此情形反覆的發生。好幾個相鄰的小膿皰可相互融合形成大膿皰,觸碰或走路摩擦就會有疼痛感。如果發炎症狀加重,很可能會形成癤腫(更嚴重的毛囊炎)。

【外陰部毛囊炎 易受感染的族群】
潮濕的環境是毛囊炎發病的主因,冬季穿太厚褲子、夏季穿太緊褲子都會使陰部悶濕,而增加發病機率。下列都是外陰部毛囊炎好發族群:
1. 女性經期。
2. 衛生習慣不好女性,例如:尿尿完未擦。
3. 曾經患過毛囊炎女性。
4. 褲子太厚、太緊、太悶。
5. 產婦排出惡露未清潔乾淨時。
6. 肥胖行動時陰部表皮摩擦受損。
7. 陰毛剃度後未注意清潔。

【外陰部毛囊炎 治療方式】

臨床上會觀察病症的表現,通常是觀察毛囊的周圍,並取毛囊周圍的分泌液做細菌培養,觀察確診後採用以下幾種方法治療,有些方法是搭配使用的:

1. 治療時請患者保持陰部乾燥。
2. 使用1:5000(0.02%)的高錳酸鉀液一天坐浴2次。
3. 使用抗生素、硫磺藥水塗抹外陰處。
4. 若有膿皰成熟者,會刺破並清除膿液,用生理食鹽水沖洗後,再塗抗生素藥膏。
5. 膿皰處理後3天內未結痂,可能有其他合併感染症,例如:假絲酵母菌感染等,需再做進一步的治療。
6. 較嚴重時,請患者多做休息。
7. 若毛囊炎反覆發作則則需注意檢查有無全身性疾病,例如:糖尿病等。

外陰部毛囊炎與有無性生活無關,預防應注意外陰部清潔、乾燥,像是洗澡後以吹風機吹乾陰毛,以保乾爽,另不要穿太緊的褲子,少熬夜,畢免身體免疫力下降,增加發炎的機會。

通常在治療後的3天~7天內病症會好,但若使私密持續在潮濕、未清潔的環境,也會反覆發生。

外陰毛囊炎與外陰癤病雖然症狀很相似,發病原因也都是致病菌順著毛髮逆行至毛囊引起發炎症狀,但毛囊炎比較是表淡的症狀,可能是多個毛囊都有發炎,膿皰中心會有突起毛髮;而外陰癤病(癤,又稱疔)是引起毛囊炎致菌細菌往皮膚組織深入引起的急性化膿炎症,且通常發生在單一個毛囊,需治療的深度也較深。

參考資料:
1. (2013):外陰毛囊炎。2013年09月14日,取自http://www.twword.com/wiki/%E5%A4%96%E9%99%B0%E6%AF%9B%E5%9B%8A%E7%82%8E (台灣word)。
2. 王伊蕾醫師:腫塊怕怕。取自http://www.obsgyn.net/cgi-bin/newinfo/showquestion.asp?fldAuto=1454&fname=%E5%8C%85&furl=26 女人心事網站 (婦產科醫學常識)。
3. (2017):外陰毛囊炎有三大癥狀 出現發紅就要高度警惕。2017年10月15日,取自http://www.healthofall.com/a201710151244380/ 中華健康網 (女性健康)。
4. (2009):外陰毛囊炎。2009年01月22日,取自http://big5.wiki8.com/waiyinmaonangyan_39508/ 醫學百科。
5. (2017):醫生,我的「妹妹」健康嗎?。2017年09月30日,取自https://health.gvm.com.tw/webonly_content_16827.html 健康遠見 (醫療百科)。
6. 黃惠姍:痛到走不了路,私密處長的不是痘痘?。取自http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nid=73492&page=2 康健雜誌 (醫療>疾病)。
7. 林正權(2015):女性下體生痘痘。2015年07月30日,取自http://l4i0n.pixnet.net/blog/post/310528974-%E5%A5%B3%E6%80%A7%E4%B8%8B%E9%AB%94%E7%94%9F%E7%97%98%E7%97%98 林正權的部落格。

更新日期:  113-11-25

今日瀏覽人次:56

累計瀏覽人次:22994

Copyrights © 2019 健康醫治家  Co., Ltd.